目录
硕士报考志愿采集    更新日期:2025年2月10日
姓 名 左超 性 别
出生年月 1987年7月 籍贯 江苏南京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
导师类型 校内 兼职导师
行政职务 Email zuochao@njust.edu.cn
工作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 邮政编码 210094
通讯地址 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街200号
单位电话 +86-25-84315587
个人主页 http://www.scilaboratory.com
指导学科
学科专业(主) 0803|光学工程 招生类别 博、硕士 所在学院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
                                

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致力于研发“新一代计算成像与传感技术。将光学调控与信息处理相结合,应用到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中,从而能够使不可见的信息成为可见,拓展人眼或传统成像器件感知力。

计算光学显微成像:将光学调控(结构照明,孔径编码,光学传函,孔径分割,探测器位移等)与信息处理(相干解调,相位复原,光场调控,压缩感知,单像素,反卷积,最优化)有机结合,以提高显微成像的质量(信噪比,对比度,动态范围),简化成像系统(无透镜,缩小体积,降低成本),突破光学系统与图像采集设备的物理限制(衍射极限,采样极限,成像维度、分辨力,视场尺寸),最终使显微成像系统在信息获取能力、功能、性能(相位,相干度,三维形貌,景深严拓,模糊复原,重聚焦,改变视角)等方面获得显著提升,最终实现显微成像设备的高性能、小型化、智能化。

高速三维光学传感:以面结构光三维照明相位测量轮廓术、数字全息显微干涉计量、非干涉相位复原等为主要技术手段,用光学手段在在从毫米到米级的不同空间尺度下,从实时到kHz不同时间尺度下,非接触获取物体表面与瞬态场景三维空间信息的方法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速结构光栅生成与调制,高效复合相移相位编解码算法,高速结构光三维成像软硬件与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化三维传感以及快速三维成像技术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3D打印、人脸生物特征识别、以及极端场合下的应用领域的应用研究。

计算光电成像探测:将孔径编码、光场调控、压缩感知、叠层成像、合成孔径等计算光学成像领域中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成果引入光电成像探测领域,前端成像元件与后端数据处理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新型的混合光学—数字计算成像系统。有望改变光电成像探测获取信息方式、提升其获取信息能力、增强资源利用、赋予其诸多传统光学难以获得的优势:如“全聚焦”成像,三维深度获取;突破图像采集设备分辨率的限制,实现超像素分辨成像;突破光学系统孔径限制,实现超衍射极限成像等。在高分辨率探测与精确识别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先进生物医学成像:以国际前沿的光学和分子影像理论为基础,以重大生物医学科学问题为导向,针对临床及科研中对于跨尺度、多模态精准成像的迫切需求,聚焦先进成像技术方法与成像仪器研制,涉及新型超分辨成像技术、光声成像、光场显微成像等,探索生命健康领域前沿科学问题,促进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备的产业发展。

We are dedic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xt-generation computational imaging and sensing technologies with a special emphasis on microscopy, metrology, bio-medicin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remote sensing. In particular, we investigate how optical manipul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optical imaging systems for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and providing unprecedented perceptions that far exceeds human ability. To learn more about our specific research areas, please visit the Research page of our website. You can also follow us on Google Scholar and Researchgate.

Keywords: Computational imaging, Phase retrieval, Quantitative phase imaging, Digital holographic microscopy, Biomedical Imaging, 3D imaging and sensing, Optical metrology, Applied optics, Remote sensing, Computer graphics and vision.

 
 
学科专业(辅) 0702|物理学 招生类别 博、硕士 所在学院 物理学院
研究方向
工作经历
2022/11 - 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先进光电成像与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0/06 - 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
2018/12 - 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图像测量技术研究”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副主任;
2017/06 - 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卓越计划”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07 - 2017/05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卓越计划”青年教授;
2014/11 - 2016/06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副教授;
2015/04 - 2015/05  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应用光电子与激光中心(CAPLT),项目顾问;
2013/08 - 2013/09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应用光学研究所(ITO),访问学者;
2012/09 - 2014/0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光学与激光工程中心(COLE),研究助理。
教育经历
2009/09 - 2014/10  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导师:陈钱 教授;
2005/09 - 2009/06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
获奖、荣誉称号
学术获奖:
2024年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金奖;
2023年 中国光学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
2023年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奖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2023年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
2023年 军科委“源创杯”颠覆性技术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
2022年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金奖;
2022年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
2021年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2020年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一等奖;
2020年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奖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2016年 德国传感器技术协会AMA创新奖;
2015年 江苏省首届“江苏青年光学科技奖”;
2011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称号:
2024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24年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
2023年 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QEOD Fresnel Prize);
2023年 第18届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
2023年 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特聘专家;
2022年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SPIE Fellow;
2022年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Optica Fellow;
2022年 英国物理学会会士 IOP Fellow;
2022年 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2-至今);
2022年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ICO)光学青年科学家奖;
2022年 Light光学未来之星(Rising Star of Light);
2021年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21-至今);
2021年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2020年 斯坦福World’s Top 2% Scientists (Career&Singleyr)(2020-至今);
2017年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2017年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
2016年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
2015年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期刊任职:
eLight (SCI) Associate Editor (2024-至今);
Advanced Imaging (SCI) Associate Editor (2024-至今);
Optics Letters (SCI) Topical Editor (2024-至今);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Imaging (SCI) Associate Editor (2023-至今);
Advanced Devices & Instrumentation (SCI) Associate Editor (2023-至今);
PhotoniX (SCI) Associate Editor (2022-至今);
Frontiers in Photonics (SCI) Associate Editor(2022-至今);
Defence Technology (SCI) Youth Consulting Editor(2022-至今);
《液晶与显示》(ESCI) 青年编委(2022-至今);
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会副主任(2022-至今);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SCI) Associate Editor(2021-至今);
PhotoniX (SCI) Topical Editor(2019-至今);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SCI) Associate Editor(2019-至今);
IEEE Access (SCI) Associate Editor(2019-至今);
《红外与激光工程》(EI) 青年编辑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编辑委员会副主编(2024-至今);
《液晶与显示》(ESCI) 青年编委(2022-至今);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ESCI) 编委、“先进成像”专题编辑(2019-至今);
《光学学报》(ESCI) 专题编辑(2017-至今)等。
 
学术任职: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员和社区委员会(SPIE Membership and Communities Committee)Committee Member(2023-至今);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光学成像专委会委员(2023-至今);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三维成像与显示专委会副主任(2023-至今);
中国激光杂志社首届“青衿奖”评审委员会委员(2023-至今);
Light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鲁苏皖赛区负责人、评审委员会委员(2023-至今);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光子奖(SPIE Maria Goeppert Mayer Award in Photonics)Award Committee Member(2022-至今);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2022-至今);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图像科学与工程分会常务理事(2022-至今);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2022-至今);
江苏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2022-至今);
英国物理学会(IOP)Fellow(2022-至今);
美国光学学会 (Optica) Fellow(2022-至今);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Fellow(2022-至今);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Senior Member(2021-至今);
美国光学学会 (Optica) Senior Member(2021-至今);
中国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委会常务委员(2021-至今);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显微分会常务理事(2021-至今);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三维成像与显示专委会委员(2021-至今);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计算成像分会秘书长(2021-至今);
江苏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2021-至今);
江苏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2021-至今);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 (CSIG) 青工委员会委员(2018-至今);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Student Chapter Advisor(2017-至今)等。
 
评审专家:
以色列科学基金会项目评审专家(2022-至今);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会评专家(2022-至今);
瑞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SNSF项目评审人(2021-至今);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通讯评议专家(2021-至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议/会评专家(2019-至今);
波兰国家科学中心NCN项目评审人(2019-至今);
新加坡教育部TIF基金项目评审人(2017-至今);
智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CNSF项目评审人(2017-至今);
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委NRF项目评审人(2015-至今)等。

 

科研项目
目前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青、面上、青年、江苏省基础前沿引领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四十余项国家/部省级高水平研究课题项目总经费超过1.4亿元。此外本实验室研究方向还为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江苏省光谱成像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优势学科等重点建设方向,年均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百逾万元,年均科研经费逾2000万元。
 
主要项目包括:
装备发展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290万;
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50万;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400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强基拓新创新平台项目3060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领域中央投资项目3755万;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91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781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51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30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00万;
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300万;
江苏省重点国别国合项目320万;
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2000万等。

 

发表论文

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仪器与重点项目、军科委重点基金与科技创新特区项目、江苏省基础前沿引领专项等重大项目支持下,针对计算光学显微成像、高速三维光学传感、计算光电成像探测、先进生物医学成像四大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在非干涉定量相位显微成像、高速结构光投影三维成像、远场被动超分辨率成像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已在SCI源刊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包括JCR一区论文140余篇。45论文被选作期刊的封面文章,2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30余篇论文入选期刊最高引/最高下载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超过18000次,出版专著《计算光学显微成像——光强传输方程》。科研成果得到了30 余名院士、上百余名国际学会Fellow 的正面评价,被Nature、MIT Technology Review、Phys.org、《人民日报》等报道百余次,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光学工程学会创新奖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等奖项。

出版专著和教材

[1] 陈钱、左超《计算光学显微成像——光强传输方程》,科学出版社,2022,ISBN:9787030722126。

                                 

科研创新

团队打造了以学科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平台),国家级双创基地(创新创业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孵化载体)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式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集群,科研用地超过2600平方米,具备超分辨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全息层析显微镜、超高速摄像机等大型仪器设备200余台/套(净值约8200万元),建成了与国际前沿接轨的现代化高水平硬件实验平台。科研成果已布局中国发明专利113项、PCT专利24项、美国专利18项、形成了“智能计算光学成像”从核心原理到关键技术,从国内到国外的“全方位立体保护”。研制出全球首台非干涉多模态定量相位显微镜、我国首台商业化数字全息显微镜与无透镜全息显微镜、高速高精度结构光三维传感器、高分辨红外夜视成像装备等,从基本原理,到核心技术到应用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成果“计算光学定量相位显微成像”基础理论获202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一等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高速结构光投影三维成像测量技术及应用”获2023年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研制的“非干涉、多模态定量相位显微镜”获2022年度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项“特别嘉许金奖”,培养箱内置小型化多模态定量相位显微镜获2022 年度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金奖,“无透镜数字全息显微镜”获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项“特别嘉许金奖”、2024 年“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金奖。研制仪器与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医院诊疗、精密制造、生物医药、国防军工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对打破我国高端光学仪器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推动先进光电成像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