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 - 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先进光电成像与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0/06 - 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
2018/12 - 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图像测量技术研究”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副主任;
2017/06 - 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卓越计划”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07 - 2017/05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卓越计划”青年教授;
2014/11 - 2016/06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副教授;
2015/04 - 2015/05 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应用光电子与激光中心(CAPLT),项目顾问;
2013/08 - 2013/09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应用光学研究所(ITO),访问学者;
2012/09 - 2014/0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光学与激光工程中心(COLE),研究助理。
2009/09 - 2014/10 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导师:陈钱 教授;
2005/09 - 2009/06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
学术获奖:
2024年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金奖;
2023年 中国光学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
2023年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奖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2023年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
2023年 军科委“源创杯”颠覆性技术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
2022年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金奖;
2022年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
2021年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2020年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一等奖;
2020年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奖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2016年 德国传感器技术协会AMA创新奖;
2015年 江苏省首届“江苏青年光学科技奖”;
2011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称号:
2024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24年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
2023年 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QEOD Fresnel Prize);
2023年 第18届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
2023年 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特聘专家;
2022年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SPIE Fellow;
2022年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Optica Fellow;
2022年 英国物理学会会士 IOP Fellow;
2022年 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2-至今);
2022年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ICO)光学青年科学家奖;
2022年 Light光学未来之星(Rising Star of Light);
2021年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21-至今);
2021年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2020年 斯坦福World’s Top 2% Scientists (Career&Singleyr)(2020-至今);
2017年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2017年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
2016年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
2015年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期刊任职:
eLight (SCI) Associate Editor (2024-至今);
Advanced Imaging (SCI) Associate Editor (2024-至今);
Optics Letters (SCI) Topical Editor (2024-至今);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Imaging (SCI) Associate Editor (2023-至今);
Advanced Devices & Instrumentation (SCI) Associate Editor (2023-至今);
PhotoniX (SCI) Associate Editor (2022-至今);
Frontiers in Photonics (SCI) Associate Editor(2022-至今);
Defence Technology (SCI) Youth Consulting Editor(2022-至今);
《液晶与显示》(ESCI) 青年编委(2022-至今);
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会副主任(2022-至今);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SCI) Associate Editor(2021-至今);
PhotoniX (SCI) Topical Editor(2019-至今);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SCI) Associate Editor(2019-至今);
IEEE Access (SCI) Associate Editor(2019-至今);
《红外与激光工程》(EI) 青年编辑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编辑委员会副主编(2024-至今);
《液晶与显示》(ESCI) 青年编委(2022-至今);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ESCI) 编委、“先进成像”专题编辑(2019-至今);
《光学学报》(ESCI) 专题编辑(2017-至今)等。
学术任职: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员和社区委员会(SPIE Membership and Communities Committee)Committee Member(2023-至今);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光学成像专委会委员(2023-至今);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三维成像与显示专委会副主任(2023-至今);
中国激光杂志社首届“青衿奖”评审委员会委员(2023-至今);
Light全国光学与光学工程博士生学术联赛鲁苏皖赛区负责人、评审委员会委员(2023-至今);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光子奖(SPIE Maria Goeppert Mayer Award in Photonics)Award Committee Member(2022-至今);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2022-至今);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图像科学与工程分会常务理事(2022-至今);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2022-至今);
江苏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2022-至今);
英国物理学会(IOP)Fellow(2022-至今);
美国光学学会 (Optica) Fellow(2022-至今);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Fellow(2022-至今);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Senior Member(2021-至今);
美国光学学会 (Optica) Senior Member(2021-至今);
中国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委会常务委员(2021-至今);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显微分会常务理事(2021-至今);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三维成像与显示专委会委员(2021-至今);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计算成像分会秘书长(2021-至今);
江苏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2021-至今);
江苏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2021-至今);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 (CSIG) 青工委员会委员(2018-至今);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Student Chapter Advisor(2017-至今)等。
评审专家:
以色列科学基金会项目评审专家(2022-至今);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会评专家(2022-至今);
瑞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SNSF项目评审人(2021-至今);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通讯评议专家(2021-至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议/会评专家(2019-至今);
波兰国家科学中心NCN项目评审人(2019-至今);
新加坡教育部TIF基金项目评审人(2017-至今);
智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CNSF项目评审人(2017-至今);
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委NRF项目评审人(2015-至今)等。
目前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青、面上、青年、江苏省基础前沿引领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四十余项国家/部省级高水平研究课题,项目总经费超过1.4亿元。此外本实验室研究方向还为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江苏省光谱成像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优势学科等重点建设方向,年均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百逾万元,年均科研经费逾2000万元。
主要项目包括:
装备发展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290万;
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50万;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400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强基拓新创新平台项目3060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领域中央投资项目3755万;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91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781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51万;
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300万;
江苏省重点国别国合项目320万;
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2000万等。
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仪器与重点项目、军科委重点基金与科技创新特区项目、江苏省基础前沿引领专项等重大项目支持下,针对计算光学显微成像、高速三维光学传感、计算光电成像探测、先进生物医学成像四大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在非干涉定量相位显微成像、高速结构光投影三维成像、远场被动超分辨率成像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已在SCI源刊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包括JCR一区论文140余篇。45篇论文被选作期刊的封面文章,2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30余篇论文入选期刊最高引/最高下载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超过18000次,出版专著《计算光学显微成像——光强传输方程》。科研成果得到了30 余名院士、上百余名国际学会Fellow 的正面评价,被Nature、MIT Technology Review、Phys.org、《人民日报》等报道百余次,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光学工程学会创新奖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等奖项。

[1] 陈钱、左超《计算光学显微成像——光强传输方程》,科学出版社,2022,ISBN:9787030722126。

团队打造了以学科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平台),国家级双创基地(创新创业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孵化载体)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式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集群,科研用地超过2600平方米,具备超分辨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全息层析显微镜、超高速摄像机等大型仪器设备200余台/套(净值约8200万元),建成了与国际前沿接轨的现代化高水平硬件实验平台。科研成果已布局中国发明专利113项、PCT专利24项、美国专利18项、形成了“智能计算光学成像”从核心原理到关键技术,从国内到国外的“全方位立体保护”。研制出全球首台非干涉多模态定量相位显微镜、我国首台商业化数字全息显微镜与无透镜全息显微镜、高速高精度结构光三维传感器、高分辨红外夜视成像装备等,从基本原理,到核心技术到应用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成果“计算光学定量相位显微成像”基础理论获202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一等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高速结构光投影三维成像测量技术及应用”获2023年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研制的“非干涉、多模态定量相位显微镜”获2022年度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项“特别嘉许金奖”,培养箱内置小型化多模态定量相位显微镜获2022 年度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金奖,“无透镜数字全息显微镜”获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项“特别嘉许金奖”、2024 年“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金奖。研制仪器与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医院诊疗、精密制造、生物医药、国防军工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对打破我国高端光学仪器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推动先进光电成像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