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硕士报考志愿采集    更新日期:2019年12月23日
姓 名 黄俊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8年4月 籍贯 山东东阿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毕业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技术职称 副教授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导师类型 校内 兼职导师
行政职务 Email huangjun@mail.njust.edu.cn
工作单位 材料学院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单位电话 02584315776
个人主页
指导学科
学科专业(主) 080502|材料学 招生类别 硕士 所在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格莱特研究院
研究方向

材料加工过程模拟仿真、焊接材料智能化设计、激光生物组织焊接

工作经历

2006.7-2019.4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讲师

2012.7-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后

2019.5-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

教育经历

 

毕业学校 所学专业  学制 学历 学位 毕(肄)业及时间
南京理工大学 焊接工艺及设备 4年 本科 学士 1999.7
南京理工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 2.5年  研究生 硕士 2002.3
南京理工大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4年 研究生 博士  2006.7

  

国际交流

2015.6-2015.9 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从事激光生物组织焊接技术研究。

2016.3-2017.3 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从事高氮钢激光复合焊接技术研究。

获奖、荣誉称号

2014年荣获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

2013年 获得“材料与制造基础(英)”多媒体课件校级二等奖1项,排名第1。

2012年 获得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校级二等奖1项。

2011年 荣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3。

2007年 荣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3。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会员

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南京理工大学科研领军团队核心成员

发表论文

主要在焊接智能化、激光生物组织焊接方向、增材制造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EI(或SCI)收录等论文共16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件,获得市级科技奖励3项。

  • 主要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主要发表论文:

1) 黄俊,翟紫阳,王克鸿,等. 616装甲钢厚板结构件多层多道焊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J].焊接学报,2018,39(11):89-93

2)刘其蒙,黄俊, 王克鸿,等. 基于响应面法的离体皮肤组织激光融合切口性能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J]. 中国激光,2018,45(8):0807002-1---0807002-9

3)Cong Li, Kehong Wang, Jun Huang. Simulation of the effect of spot size on temperature field and weld forming in laser tissue welding[J]. Optik, 2018(155) :315–323.

4)江旭东,黄俊,周琦,等. 铝-铜异种材料对接搅拌摩擦焊温度场数值模拟[J],焊接学报,2018,39(3):16-20.

5)黄俊,宋恺,陈雨昕,等. 高氮钢激光-MIG复合焊温度场数值模拟[J].焊接技术,2018,47(4):22-26

6)黄俊,李聪,王克鸿,等. 离体生物组织激光焊接特性试验研究[J].中国激光, 2017,44(4): 0407001 ~ 0407006

7) Huangjun,Xu Yuelan,Wang lvyuan. Development of an electrode intelligent design system based on adaptive fuzzy neural network and genetic algorithm[J]. China Welding, 2014,23(2): 62 ~ 66

8) 黄俊,宋恺,刘其蒙,等. 超高强钢超厚板箱型构件焊接应力场数值模拟[J].焊接技术,2017,46(3): 67 ~ 71

9) 李乐乐,王克鸿,黄俊,等. 助焊剂强化Nd:YAG激光焊接离体皮肤的研究[J].现代焊接,2016 (4): 23 ~ 26

10)黄俊,徐越兰. E4303焊条力学性能模糊神经网络智能预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2):219-223 EI (收录号20112314043797)

11)Jun Huang, Yuelan Xu. Combination Predicting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E4303 Electrode Mechanical Properties Proceedings 2010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2010,3:1610-1613 EI(收录号20104613375621)

12)黄俊,徐越兰.碳钢焊条熔敷金属力学性能神经网络非线性组合预测[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5):219-223 EI(收录号20124915755437)

13) 黄俊,徐越兰. E4303焊条力学性能模糊神经网络智能预测[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5)89-92. EI (收录号20112314043797)

14)宋恺,王雪娟,黄俊,等. 装甲钢复合热源搅拌摩擦焊接过程数值模拟[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7,46(252):152~155

15)Li C, Huang J, Wang K, et al. Optimization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of Laser Skin Welding in vitro Combining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ith NSGA-II[J]. Infrared Physics & Technology, 2019: 103067.

16)Li C, Wang K, Huang J. Effect of scanning modes on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in laser skin welding in vitro[J]. Optik, 2019, 179: 408-412.

科研创新

主要授权发明专利:

1)大型锻件压缩电弧加感应复合热源补焊方法,江苏金源锻造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发明,专利号 ZL200910025645.X,2010-11-03 排名第3

2) 燃气加热炉温度多点传感与智能控制方法,江苏金源锻造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发明,专利号ZL200810243666.4, 2008-12-11 2010-10-06 排名第2

3)预制***弧形部异种材料低熔敷量焊接方法,南京理工大学,发明,专利号ZL200810077937.3, 2011-8-03 排名第6

4)感应与电弧复合热源螺柱焊接方法,南京理工大学,发明,专利号ZL200710191990.1 ,2011-02-02 排名第5

5)空心螺柱复合旋转弧热源焊接方法,南京理工大学,发明,专利号ZL200710191992.0 ,2011-04-20 排名第5

6)熔化带极自动压缩电弧熔敷焊方法及其装置,南京理工大学,专利号ZL200710022231.2,发明,2010-01-06 排名第5

7)高能束流焊接熔深倍增方法,南京理工大学,发明,专利号ZL200910031271.2,2011-12-21 排名第6

8)一种复合摩擦热源的金属螺柱焊接系统,南京理工大学,发明,专利号ZL201010597904.9,2013-03-13 排名第6

9)一种用于电子束加工束流品质测试的法拉第筒传感装置,南京理工大学,发明,专利号ZL201110181575.4,2013-01-02 排名第8

10)预制xxx固定套与xx尾部对接环缝浅熔深微变形控制焊接工艺 南京理工大学 发明,专利号ZL200810077938.8,2011-8-31 排名第8

11)一种测量电弧电流密度分布的方法,南京理工大学,发明,专利号201210165134.X, 2014-7-30 排名第6

12)高能束流熔压焊工艺及专用夹具,南京理工大学,发明,专利号ZL200610161340.8, 2010-05-19 排名第9

教学活动

2017年,参与申报并获批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创新创业人才全周期自主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2017年,申报获批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科研领军团队。

2016年, 参与申报并获批“高端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2015年 主持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引进外版教材项目1项。

2014年, 为主参与南京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编制。

2014年,参加申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

2009年 主持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1项,参与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2项。

指导学生情况

每学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5-7人、指导科研训练15人。

2015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获得南京理工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1项。

2014年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获省级项目立项,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1篇。

2012年开始作为硕士生指导教师,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共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