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硕士报考志愿采集    更新日期:2023年5月17日
姓 名 左超 性 别
出生年月 1987年7月 籍贯 江苏南京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士生导师
导师类型 校内 兼职导师
行政职务 Email zuochao@njust.edu.cn
工作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 邮政编码 210094
通讯地址 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街200号
单位电话 +86-25-84315587
个人主页 http://www.scilaboratory.com
指导学科
学科专业(主) 0803|光学工程 招生类别 博、硕士 所在学院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
                                

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致力于研发“新一代计算成像与传感技术。将光学调控与信息处理相结合,应用到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中,从而能够使不可见的信息成为可见,拓展人眼或传统成像器件感知力。

计算光学显微成像:将光学调控(结构照明,孔径编码,光学传函,孔径分割,探测器位移等)与信息处理(相干解调,相位复原,光场调控,压缩感知,单像素,反卷积,最优化)有机结合,以提高显微成像的质量(信噪比,对比度,动态范围),简化成像系统(无透镜,缩小体积,降低成本),突破光学系统与图像采集设备的物理限制(衍射极限,采样极限,成像维度、分辨力,视场尺寸),最终使显微成像系统在信息获取能力、功能、性能(相位,相干度,三维形貌,景深严拓,模糊复原,重聚焦,改变视角)等方面获得显著提升,最终实现显微成像设备的高性能、小型化、智能化。

超快三维光学传感:以面结构光三维照明相位测量轮廓术、数字全息显微干涉计量、非干涉相位复原等为主要技术手段,用光学手段在在从毫米到米级的不同空间尺度下,从实时到kHz不同时间尺度下,非接触获取物体表面与瞬态场景三维空间信息的方法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速结构光栅生成与调制,高效复合相移相位编解码算法,高速结构光三维成像软硬件与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化三维传感以及快速三维成像技术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3D打印、人脸生物特征识别、以及极端场合下的应用领域的应用研究。

计算光电成像探测:将孔径编码、光场调控、压缩感知、叠层成像、合成孔径等计算光学成像领域中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成果引入光电成像探测领域,前端成像元件与后端数据处理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新型的混合光学—数字计算成像系统。有望改变光电成像探测获取信息方式、提升其获取信息能力、增强资源利用、赋予其诸多传统光学难以获得的优势:如“全聚焦”成像,三维深度获取;突破图像采集设备分辨率的限制,实现超像素分辨成像;突破光学系统孔径限制,实现超衍射极限成像等。在高分辨率探测与精确识别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先进生物医学成像:以国际前沿的光学和分子影像理论为基础,以重大生物医学科学问题为导向,针对临床及科研中对于跨尺度、多模态精准成像的迫切需求,聚焦先进成像技术方法与成像仪器研制,涉及新型超分辨成像技术、光声成像、光场显微成像等,探索生命健康领域前沿科学问题,促进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备的产业发展。

We are dedic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xt-generation computational imaging and sensing technologies with a special emphasis on microscopy, metrology, bio-medicin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remote sensing. In particular, we investigate how optical manipul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optical imaging systems for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and providing unprecedented perceptions that far exceeds human ability. To learn more about our specific research areas, please visit the Research page of our website. You can also follow us on Google Scholar and Researchgate.

Keywords: Computational imaging, Phase retrieval, Quantitative phase imaging, Digital holographic microscopy, Biomedical Imaging, 3D imaging and sensing, Optical metrology, Applied optics, Remote sensing, Computer graphics and vision.

 

学科专业(辅) 0702|物理学 招生类别 博、硕士 所在学院 物理学院
研究方向
工作经历
2022/11 - 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先进光电成像与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0/06 - 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
2018/12 - 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图像测量技术研究”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副主任;
2017/06 - 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卓越计划”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07 - 2017/05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卓越计划”青年教授;
2014/11 - 2016/06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副教授;
2015/04 - 2015/05  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应用光电子与激光中心(CAPLT),项目顾问;
2013/08 - 2013/09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应用光学研究所(ITO),访问学者;
2012/09 - 2014/0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光学与激光工程中心(COLE),研究助理。
教育经历
2009/09 - 2014/10  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导师:陈钱 教授;
2005/09 - 2009/06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
获奖、荣誉称号
学术获奖:
2022年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
2021年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2020年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一等奖;
2020年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奖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2016年 首届光学工程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2016年 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6年 德国传感器技术协会AMA创新奖;
2015年 江苏省首届“江苏青年光学科技奖”;
2014年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 Travel Scholarship;
2013年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 Optics & Photonics Education Scholarship;
2013年 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
2011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称号:
2023年 入围第18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个人名单;
2022年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SPIE Fellow;
2022年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Optica Fellow;
2022年 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22年 国际应用和纯物理协会(IUPAP-ICO)光学青年科学家奖;
2022年 入选首届江苏青年科技创新“U35攀峰”系列寻访活动“U35攀峰奖”;
2022年 入选Light未来之星(Rising Star of Light);
2021年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Senior Member;
2021年 美国光学学会 OSA Senior Member;
2021年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2021年 入选江苏省“青年双创英才”(2021-);
2021年 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2020年 斯坦福World’s Top 2% Scientists (Career&Singleyr);
2020年 J Phys Photonics Emerging Leaders 2020;
2017年 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2017年 入选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
2016年 入选“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
2015年 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期刊任职:
PhotoniX (SCI) Editorial Board Member(2022-至今);
Frontiers in Photonics (SCI) Associate Editor(2022-至今);
Defence Technology (SCI) Youth Consulting Editor(2022-至今);
《液晶与显示》(ESCI) 青年编委(2022-至今);
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会副主任(2022-至今);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SCI) Associate Editor(2021-至今);
PhotoniX (SCI) Topical Editor(2019-至今);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SCI) Associate Editor(2019-至今);
IEEE Access (SCI) Associate Editor(2019-至今);
《红外与激光工程》(EI) 青年编委(2019-至今);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ESCI) 编委、“先进成像”专题编辑(2019-至今);
《光学学报》(ESCI) 专题编辑(2017-至今)等。
 
学术任职: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图像科学与工程分会常务理事(2022-至今);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2022-至今);
江苏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2022-至今);
美国光学学会 (Optica) Fellow(2022-至今);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Fellow(2022-至今);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Senior Member(2021-至今);
美国光学学会 (Optica) Senior Member(2021-至今);
中国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委会常务委员(2021-至今);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显微分会常务理事(2021-至今);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三维成像与显示专委会委员(2021-至今);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计算成像分会秘书长(2021-至今);
江苏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2021-至今);
江苏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2021-至今);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 (CSIG) 青工委员会委员(2018-至今);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 Student Chapter Advisor(2017-至今)等。
 
评审专家:
瑞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SNSF项目评审人(2021-至今);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通讯评议专家(2021-至今);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 Scholarship Committee Member(2020-至今);
美国光学学会(Optica) Scholarship Committee Member(2020-至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议/会评专家(2019-至今);
波兰国家科学中心NCN项目评审人(2019-至今);
新加坡教育部TIF基金项目评审人(2017-至今);
智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CNSF项目评审人(2017-至今);
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委NRF项目评审人(2015-至今)等。

 

科研项目
目前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青、面上、青年、预研、领域基金、科技委基金、江苏省基础前沿引领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三十余项国家/部省级高水平研究课题项目总经费超过8000万。此外本实验室研究方向还为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江苏省光谱成像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优势学科等重点建设方向,年均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百逾万元,年均科研经费逾2000万元。
 
主要项目包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781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51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30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00万;
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300万;
江苏省重点国别国合项目320万;
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2000万等。

 

发表论文

在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江苏省基础前沿引领专项等重大项目支持下,针对计算光学显微成像、超快三维光学传感、计算光电成像探测、先进生物医学成像四大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在非干涉定量相位显微成像、高速结构光投影三维成像、远场被动超分辨率成像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已在SCI源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包括JCR一区论文100余篇。20余论文被选作期刊的封面文章,20余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热点论文,30余篇论文入选期刊最高引/最高下载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超过10000次,成果多次被SPIE、OSA、CLP、《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光学工程学会创新奖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等奖项。

出版专著和教材

[1] 陈钱、左超《计算光学显微成像——光强传输方程》,科学出版社,2022,ISBN:9787030722126。

                                 

科研创新

目前实验室已建成以学科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平台),国家级双创基地(创新创业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孵化载体)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式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集群,科研用地超过2600平方米,具备超分辨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全息层析显微镜、超高速摄像机等大型仪器设备200余台/套(净值约8200万元),建成了与国际前沿接轨的现代化高水平硬件实验平台。科研成果已布局中国发明专利68项、PCT专利20项、美国专利11项、形成了“智能计算光学成像”从核心原理到关键技术,从国内到国外的“全方位立体保护”。研制出全球首台非干涉多模态定量相位显微镜、我国首台商业化数字全息显微镜与无透镜全息显微镜,实时高速结构光彩色三维成像仪,真三维人脸扫描与识别系统、孔径编码超分辨红外成像系统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研制的全球首台非干涉多模态定量相位显微镜获2022年年度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中国大陆仅2项),研制的培养箱内小型化多模态定量相位显微镜获2022年度首届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金奖”(全国仅10项)。多项成果应用于国内外知名企业与科研院所,多项技术正依托南理工智能计算成像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进行产业孵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对打破我国高端光学仪器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推动先进光电成像技术与仪器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活动

应用光学,物理光学,计算光学成像与光信息处理技术前沿(点击下图跳转课程网站

指导学生情况

自2014年成立来,已培养出重点高校教授/副教授4人,毕业生均工作于国内外知名企业(如Google、腾讯、网易、百度、华为、中兴、英特尔、三星等)。培养博士生5人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优博论文提名,5人获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5人获江苏省青年光学科技奖、5人进入首届Light全国光学博士生学术竞赛全国百强。培养研究生获包括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全国特等奖/金奖、研电赛/物联网大赛全国第一名等在内的国省级创奖项30余项,实现了学生科创“四大奖项”全国金奖/特等奖大满贯。实验室研究生在各类评奖评优中表现突出,获评国家奖学金30余人次,获评工信部创新创业/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北方工业/华为/苏州工业园区/九州奖学金等20余人次,4人入选“江苏省三好学生”,8人次获南京理工大学学生最高荣誉“校长奖章”

实验室大力开深入发展“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依托科技部国合基地、教育部111引智基地、南理工SPIE/OSA学生分会大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已与2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常态化的国际交流,邀请国外教授讲学年均十余次,主办/联办国际学术会议与研讨会二十余次。实验室教师在PhotoniX,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Defence Technology, Photonics, Sensors, Frontiers in Photonics, IEEE Access, 《光学学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红外与激光工程》《液晶与显示》等国内外著名期刊担任编辑或编委实验室多位教师与博士生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或校全额资助,赴UCLA、BU、UW、NTU等全球顶尖高校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与合作研究。实验室全额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年均超过50人次,获评最佳学生论文/学生报告/学生海报奖20余人次,为南理工光学工程学科在世界一流圈层开展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专门人才,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我的团队

【团队概述】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SCILab: www.scilaboratory.com所依托的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是我国光学工程领域首批博士点学科之一,是在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指挥仪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点,1998年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002年起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以及江苏省优势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第五轮教育部学科评估光学工程进入A类学科,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光学工程名列全国排名第六。实验室所依托的学科平台包括教育部先进光电成像技术与仪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等7个高层次研究平台,以及科技部图像测量技术研究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先进光电成像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高层次国合平台。实验室已先后已投入4000万元建设先进的硬件实验平台,为科学研究、工程应用、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提供了重要保障,并为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四大优势方向之一的多维及显微计算成像”提供核心支撑。

【师资力量】实验室隶属于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陈钱教授领衔的“光谱成像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左超教授为国家“优青”、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斯坦福Worlds Top 2% Scientists终身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榜单。实验室现有成员120余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5人,专职科研教师5人,专职工程师5人,在读研究生100余人。形成了一支顶尖人才集聚、学缘结构合理、能够适应学科前沿发展和重大工程研发所需的稳定人才团队。
 
【团队文化】南京理工大学SCILabers拥有满腹情怀且志向远大的【愿景】:引领计算光学成像国际学术前沿,催生精密光学仪器产业技术变革牢记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植根底层源头理论难题,激发颠覆原始技术创新。探索多元学生培养模式,培育家国情怀卓越人才。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人才发展铸就国家富强鉴定不移地秉持着以南京理工大学电光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敬畏未知,追求真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开放包容,自信担当朝着我国当前阶段所面临的先进光学成像技术与仪器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迎难而上,不遗余力地奉献我们“有限的”青春与“无穷的”力量!
 
作为SCILabers的我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们都80、90、甚至00后。人生只活一次,年轻代表可能,“学就学得踏实,干就干得漂亮,玩就玩得痛快”是我们的团队宗旨,“团结向上、包容合作”是我们的团队氛围。实验室构建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与科研数据共享平台;形成了平日小组工作,周四大组交流、周五JC研讨的例会制度;设立了新生老生破冰交流、实验室方向介绍答疑、研究生奖学金填报讲解、科创竞赛互助交流、研究生找工作交流、博士生联培经验分享等系列常态化交流会;开展了户外拓展训练、真人CS、密室逃脱、棋牌桌游、野外烧烤、自助聚餐等各类放松身心的集体活动;组织了年底总结交流会,总结过往,辞旧迎新,表彰先进,展望未来,并为大家一年的辛苦努力颁发“小红花”证书与奖金奖励。期待每位SCILaber能与SCILab共同成长,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