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硕士报考志愿采集    更新日期:2024年9月11日
姓 名 韩志伟 性 别
出生年月 1984年8月 籍贯 山东日照市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毕业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技术职称 副教授 导师类别 博、硕导
导师类型 校内 兼职导师
行政职务 系主任 Email hanzhiwei@njust.edu.cn
工作单位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 210094
通讯地址 南京市孝陵卫200号
单位电话 02584315526
个人主页
指导学科
学科专业(主) 0801|力学 招生类别 博、硕士 所在学院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

1、爆炸理论及其应用技术

     针对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爆炸现象,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探讨爆炸压力场、温度场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爆炸现象发生、发展的机理,利用爆炸现象开展新材料的合成、防护装置的设计等应用技术研究。

2、复合含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技术

     针对以铝为代表的金属粉常温下容易发生氧化,高温条件下反应完全度低,有机含能材料感度高等问题,开展铝粉、有机含能材料颗粒表面改性技术研究,探讨表面改性方法、改性材料性能和反应机理等基础问题,开发复合含能材料在民用、国防领域的应用技术。

3、瞬态流场测试方法及应用技术

     燃烧与爆炸现象形成的流场具有高温、高压、高瞬态等特点,准确、迅速获取流场参数是对流场进行解析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开展温度、压力、热通量、冲量等典型参数的测试技术研究,基于相关基础理论,开发新型测试设备和技术。

4、混合炸药设计及应用技术

     针对国防领域对新型混合炸药的需求,开展混合炸药配方设计、性能表征及应用技术研究。

5、含能粉尘/气体/液体燃爆致灾机理研究

     针对含能粉尘/气体/液体多相混合物燃爆过程动力学、热力学参数难以监测,能量释放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开发适用于多相混合物燃爆过程的瞬态参量测试方法与测试平台,研究能量释放机制与可控释能方法。

6、爆炸载荷设计与应用技术

     面向具有抗爆、抗冲击特性的新型材料与结构的性能评估需求,设计爆炸加载装置与评估方法,定量评价新型材料的抗毁伤能力。

学科专业(辅) 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 招生类别 硕士 所在学院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

1、爆炸理论及其应用技术

     针对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爆炸现象,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探讨爆炸压力场、温度场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爆炸现象发生、发展的机理,利用爆炸现象开展新材料的合成、防护装置的设计等应用技术研究。

2、复合含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技术

     针对以铝为代表的金属粉常温下容易发生氧化,高温条件下反应完全度低,有机含能材料感度高等问题,开展铝粉、有机含能材料颗粒表面改性技术研究,探讨表面改性方法、改性材料性能和反应机理等基础问题,开发复合含能材料在民用、国防领域的应用技术。

3、瞬态流场测试方法及应用技术

     燃烧与爆炸现象形成的流场具有高温、高压、高瞬态等特点,准确、迅速获取流场参数是对流场进行解析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开展温度、压力、热通量、冲量等典型参数的测试技术研究,基于相关基础理论,开发新型测试设备和技术。

4、混合炸药设计及应用技术

     针对国防领域对新型混合炸药的需求,开展混合炸药配方设计、性能表征及应用技术研究。

5、含能粉尘/气体/液体燃爆致灾机理研究

     针对含能粉尘/气体/液体多相混合物燃爆过程动力学、热力学参数难以监测,能量释放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开发适用于多相混合物燃爆过程的瞬态参量测试方法与测试平台,研究能量释放机制与可控释能方法。

6、爆炸载荷设计与应用技术

     面向具有抗爆、抗冲击特性的新型材料与结构的性能评估需求,设计爆炸加载装置与评估方法,定量评价新型材料的抗毁伤能力。

学科专业(辅) 0801|力学 招生类别 博、硕士 所在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研究方向
工作经历

2016至今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副教授

2014~2016              德国RWTH Aachen University             博士后

教育经历

2010.09~2014.06         南京理工大学                 博士

2007.09~2010.05         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          硕士

2003.09~2007.07         南京理工大学                 本科

获奖、荣誉称号

获南京理工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多次获南京理工大学学科管理工作、保密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获得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二、三等奖,指导多位学生获得南京理工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中国兵工学会会员;公共安全学会会员。

《兵工学报》、《含能材料》、《北京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Journal of Enegetic Materials》、《Defence Technology》等期刊审稿专家。

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种类丰富,经费充足。可支撑博士、硕士开展计划性科学研究,也可支撑自由探索类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专项项目等科研项目50余项,近五年科研经费愈1000万元。

发表论文

近几年发表的期刊文章

[1]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two representative nitro explosives on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mechanism of DNTF through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J]. Journal of Molecular Modeling, 2024, 30(8): 292.

[2] Study on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the cavity inside aluminum nanoparticles while reacting with oxygen[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2024, 241, 113040.

[3] Construction of Al@PTFE composites with excellent ignition and combustion properties through mechanical and thermal activation[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24, 987, 174178.

[4] The combustion-supporting mechanism of fluoropolymer on aluminum particles using reactive dynamics simulations[J].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2023, 47, 21055-21066.

[5] Energy evolution mechanism of a PVDF activated nano-Aluminum based metastable intermixed composites[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23,966: 171586.

[6]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and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Al-F composites prepared by a solvent/non-solvent method [J].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22, 440: 128455.

[7] An approach to the induced reac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bustion of the nano-Al/PVDF composite particles[J].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22, 429: 127912.

[8]  铝‐氟聚物反应性物质制备及研究进展[J]. 含能材料, 2021, 29(1): 78-86.

[9]  静电喷雾法制备n-Al@PVDF复合粒子及其燃烧性能研究[J]. 火炸药学报, 2021, 25(1): 1-9

   [10]  Preparation of Al/Ni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via replacement reac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zation[J]. Chemistry Select, 2020, 5(43): 13673-13677.

   [11]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parameters and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Al/PTFE composites prepared by mechanical  activation-sintering method[J].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2020, 44(48): 21092-21099. 

   [12] 静电喷雾法制备n-Al/PVDF复合粒子及其放热性能研究[J]. 推进技术,2019, 40(9): 2130-2136.  

[13] 低温爆炸喷涂WC涂层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9, 48(6): 1860-1866.

[14] 溶液参数对n-Al/F2604复合粒子微观形貌的影响机制[J]. 含能材料, 2018,26(10):881-887.

[15] Pre-formulation Compatibility Studies of 5-amino-1H-tetrazole nitrate with several typical materials by thermal and non-thermal techniques[J]. 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Energetic Materials, 2018, 15(1): 100-114.

出版专著和教材

[1] 爆炸理论[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

科研创新

部分发明专利

[1] 发明专利, 202410570781.1. 2024. 05.

[2] 发明专利, 201910271798.6. 2019. 04.

[3] 发明专利, 201810678886.3. 2018. 06.

[4] 发明专利, 201718000226.6. 2017. 02.

[5] 发明专利, 201711219640.1. 2017. 11.

[6] 发明专利, 201718000225.1. 2017. 02.

[7] 发明专利, 201618012042.7. 2017. 02.

[8] 发明专利, 201618012030.4. 2017. 02.

教学活动

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负责人;主讲《爆炸理论》、《冲击波理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理论课,《安全工程认识实习》实践课。负责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

指导学生情况

年均指导博士生、硕士生10-15人。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特招进入公安系统、高校、大型国企等单位,职业发展前景较好。

我的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复合含能材料设计与应用技术、爆炸理论及其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