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概况:
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 60 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一般和重点)项目 3 项,全国妇联、团中央、安徽省领导圈定课题、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重大项目等省部级课题 10 余项,各地市、厅局委托项目 20 余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3 项、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 2 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3 项、省部级课题 6 项、厅局级课题 10 余项。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多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部分学术观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干部学习网等介绍;出版学术著作3部,编撰教材(案例)3 部,参与著作10 余部;编制“五年规划”10 余项,撰写资政报告、“两会”提案 20 余篇,多次获得省市领导批示,为团省委、省农委、省妇联、民政厅等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
研究领域:
一、国防教育与国防动员
在国防教育学领域,本人负责申报并成功获批国内首个国防教育学博士点,全面主持该博士点的建设工作,涵盖学科创设、理论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术平台搭建等多方面内容,引领国内国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前沿方向。该博士点致力于培养具备高水平研究能力、理论创新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国防教育与训练先进装备研发能力的专家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聚焦国防教育领域的痛点与难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人在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防教育基础理论、青少年国防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国防动员的体制机制研究等。
在社会学学科建设方面,本人长期主持相关工作,成功在社会学一级硕士点下增设国防教育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在国防教育领域的实际教学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大中小学、民兵组织、社会组织等机构的国防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此外,在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点下增设基层国防动员方向,培养能够在社区从事国防教育、国防动员等基层工作的专业人才。
本人在本领域的学科积累丰富,主持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时代变迁中‘三线’军工人的集体认同与精神叙事”,并主持编撰常州市“十五五”国防动员发展规划,深入研究“小推车精神”的内涵、形成机制及其对新时期军民融合的启示等课题。同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退役军人社会工作的历史、经验与模式研究”,并作为学院“军事社会学团队”带头人,带领团队完善军事社会学理论体系,聚焦国防动员、退役军人服务等研究方向,成功申报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与涉军面上项目。团队成员的咨询报告多次被江苏省军民融合办、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采纳,创新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天津市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团队成员共主持军民融合科技项目8项,7篇研究报告获得相关部门的肯定并被采纳。
二、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研究
本人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均授予社会学专业,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是本人长期深耕的传统学术领域。在系统吸收和转化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上,本人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特征、趋势及其影响机制。研究重点聚焦于农村社会结构分化、区域性社会阶层变迁,以及中间阶层、农民工阶层和底层群体等专题领域,力求从多维度剖析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近年来,本人专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系统性研究,重点关注“阶层固化”“二代现象”,以及教育分层与地位获得等关键问题。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本人致力于从学科角度科学分析社会事实,引导公众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阶层流动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助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领域,本人主持了10余项课题,其中包括3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展现了在该领域的深厚研究基础与卓越的科研能力。此外,本人还参与了7项课题研究,其中2项为国家级重大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跨团队合作经验。在学术成果方面,本人独立撰写专著3部,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撰写专著3部,形成了系统且有深度的学术观点。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14篇被CSSCI期刊收录,2篇入选知网“高影响力论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刊物全文转载,一些重要观点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摘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人参与撰写的2部著作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奖,6篇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体现了研究工作的高质量与学术价值。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人指导学生在“挑战杯”等省部级赛事中获得奖项10余项,展现了在学术指导与学生培养方面的突出能力。
三、政策和实务研究领域
1、儿童青少年发展与妇女社会工作。(1)青少年发展研究与政策转化。作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共青团江苏省委、安徽省妇联的顾问专家,本人与这些机构建立了长期且紧密的合作关系,致力于推动儿童青少年发展与妇女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本人先后承担了共青团安徽省委和江苏省委的多项研究课题,并组织实施了“安徽省青少年发展研究”大型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本人还承担了近10项“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主题调研,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级一类报告。部分研究成果被撰写成提案提交至全国两会,并成功转化为政策建议,为青少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撰写的决策咨询专报也多次获得安徽省、江苏省多名领导的批示,展现了研究成果的政策影响力。(2)规划编制与评审工作。本人积极参与共青团和妇联系统的多项儿童青少年、妇女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及评审工作,为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发展规划提供了专业建议,助力儿童青少年和妇女事业的高质量发展。(3)乡村创业创新研究与实践。近年来,本人重点关注乡村创业创新领域,尤其是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以及社会企业(公益)创新创业等方向。为此,编撰了大学生“双创”课程案例教材和“长三角”青年创业创新优秀案例丛书,系统整理并研究了相关领域的典型案例。此外,还编撰出版了大学生返乡创业优秀案例等教辅材料,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资源,推动了乡村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2、社会发展规划和项目评估。在社会发展规划和项目评估领域,本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重大项目,为推动区域社会治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1)养老与民政规划。本人主持和参与了安徽省民政、养老“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主持了安徽和江苏省10余个地市和县区的民政和养老“十四五”规划编制。(2)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本人主持了多项省部级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参与了安徽省50余项重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评审。主持了合肥市社会治理创新“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聚焦于城市区域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3)专项课题研究。本人主持了“合肥市义务教育(含学前)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分析及风险化解路径”课题,深入分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供需失衡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同时,主持了“合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防范案例分析”课题,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为项目的风险防范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本人组织和参与了多项社会组织、养老机构、扶贫开发、青少年思想道德等项目的评估和评审工作,为政策制定和项目优化提供了决策参考。
四、妇女社会地位与社会性别研究
作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合作专家,本人深度参与了第三期(2010年)和第四期(202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调研与数据开发工作。在第四期调查中,牵头负责性别观念与态度部分的研究,并全面承担安徽省妇女社会地位数据的开发工作。基于阶层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的经济社会地位变迁进行了系统比较分析,重点关注经济、政治、职业以及性别观念和态度等领域的性别平等。在该领域,本人主持了4项课题,参与了3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5篇被南京大学CSSCI期刊收录,3篇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国性妇女社会地位研讨会上进行报告,并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1 从家国一体到家国互嵌:国家认同中的情感机制变迁——一项安徽小三线军工人家国情怀的历史叙事 学术界 2025年第5期 南大核心(CSSCI)
2 新时代国防动员高质量发展的体系优化、体制创新与实践探索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AMI)
3 坚守与传承:时代变迁中三线精神的价值探索 区域治理 2024.10.23
4 社会阶层变迁视域下新社会阶层的结构性特征及发展路径——以江苏省综合性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例 社会科学辑刊 2024年第5期 南大核心(CSSCI)
5 住房、人口流动、社会焦虑与中等收入群体的阶层认同与偏差——基于CSS2019数据 社会科学前沿 2024.12.20 中文开源期刊
6 超越流动性风险:以现代性理论视角探究当代大学生社会焦虑问题 社会科学前沿 2024.9.3 中文开源期刊
7 过渡型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转化机制:理论阐释与现实机制 浙江学刊 2023年第6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24年第3期全文转载
8 “小推车精神”的内涵、形成机制及其对新时期军民融合的启示 报送江苏省军民融合办公室 2023.7.10 省级平台“江苏省新时代小推车精神体制机制创新军民融合研究促进中心”课题成果
9 江苏退役军人思想动态调查及对策建议 决策咨询专报 2024.1.4 江苏社科院主办,送省领导阅
10 江苏省青年发展统计监测年度报告 共青团江苏省委 2020/2021/2022/ 2023/2024 连续五年
11 江苏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研究 共青团江苏省委 2022年
12 南京市青年安居需求及政策评价研究 共青团南京市委“面对面”主题调研报告 2022年 获得团中央“面对面”活动主题调研成果地市级一类报告
13 安徽省青年生育现状与生育支持政策研究 共青团安徽省委“面对面”主题调研报告 2022年 获得团中央“面对面”活动主题调研成果省级一类报告
14 江苏省青年安居需求及政策评价研究 共青团江苏省委“面对面”主题调研报告 2022年 获得团中央“面对面”活动主题调研成果省级一类报告
15 农村直播带货青年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诉求研究 共青团安徽省委“面对面”主题调研报告 2021年 获得团中央“面对面”活动主题调研成果省级一类报告
16 关于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送阅省领导 2020.8.24 采写的部分案例获得了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省委副书记信长星的批示
17 当前青年住房诉求与完善租赁住房政策的建议 决策咨询专报 2022.12.8 江苏社科院主办,送省领导阅
18 教育“双减”效果初评及完善政策的对策建议 决策咨询专报 2022.1.7 获得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江苏省副省长马欣的明确批示
19 双减”政策与学校社会工作新机遇——以天文科普课后服务为例 文教资料 2022年第10期 二作
20 公共卫生风险的责任困境及其系统重构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 二作
21 体制区隔背景下底层青年社会流动的制度逻辑 《贵州社会科学》 2021 年第 1 期 CSSCI
22 政府角色定位、政策机制与返乡大学生成功创业 湖南社会科学 2021年第1期 南大核心(CSSCI)扩展版
23 Basic Judgment and Policy Reflection of Current Hierarchical Solidification ACADEMICS 2020(12) 南大核心(CSSCI)
24 新媒体“阶层固化”舆论传播的特征及其治理 江淮论坛 2020年第3期 南大核心(CSSCI)
25 回归传统还是价值多元:当前社会性别观念研究的视角切换 学术界 2020年第3期 南大核心(CSSCI)
26 关于支持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议案 安徽省两会提案 2020年
27 坚持问题导向 源头防范涉教领域重大风险 合肥市维稳办课题成果,安徽省两会提案 2020年
28 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中的行动机制与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共青团“面对面”主题调研报告 2020年 获得团中央“面对面”活动主题调研成果省级一类报告
29 引领大学生返乡创业,打造乡镇企业2.0版 安徽省两会提案 2019年
30 扶上马,送一程:大学生返乡创业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共青团安徽省委“面对面”主题调研报告 2019年 获得团中央“面对面”活动主题调研成果省级一类报告
31 弘扬优秀家风,引领婚恋文明 长三角家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发言稿 2018年12月
32 推进我省农村移风易俗倡导乡风文明研究 年度省领导圈定课题结题报告 2018年
33 环境社会学视野下涉环保重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构建与分析路径 理论月刊 2018年第10期 南大核心(CSSCI)扩展
34 当代女性社会地位进步不一致与性别政策反思 当代青年研究 2018年第3期 南大核心(CSSCI)扩展
35 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亟须顶层设计 小康生活文明风 2018年第2期
36 安徽农村婚恋文明调研报告 安徽人口 2018年第2期
37 韭菜开花细绒绒 有心恋郎不怕穷——安徽农村青年婚恋文明调研报告 共青团“面对面”主题调研报告 2018年 获得团中央“面对面”活动主题调研成果省级一类报告
38 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亟需顶层设计 资政 2017年第29期 送省领导阅
39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度调整及其发展形势 福建论坛 2017年第5期 南大核心(CSSCI)
40 风控风险破难题 维护稳定促发展——皖能长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其防控案例分析 省维稳办工作《简报》 2016年第5期 省委常委批示
41 长三角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专报 2016年12月第98期
42 性别视角下安徽省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安徽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第3期
43 “X二代”舆情衍变特征及其与社会问题的互构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年第4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AMI)
44 从社会流动率看当前“X二代”的代际继承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 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11期转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AMI)/北大核心(PKU)
45 教育场域与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预演” 载《家庭-学校-工厂:中国社会阶层再生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7月
46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合肥实践:成效、问题与对策 资政 2015年第19期 专送省领导阅
47 社会流动中的“二代”现象 北京日报 2015年1月26日
48 社会流动中的“二代”现象——关于代际传承和阶层固化问题的调查分析 党政干部参考 2015年第5期
49 从五类人群看社会流动中的“二代”现象 决策探索 2015年2月
50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ies on Chinese Social Mobility Academics 2015年第6期 南大核心(CSSCI)
51 综合评价法在城市治理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江淮论坛 2015年第6期 南大核心(CSSCI)
52 社会流动视角下的阶层固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流动变迁分析 广东社会科学 2015年第5期 南大核心(CSSCI)
53 有序推进我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研究 资政(专送省领导阅) 2014年第9期
54 安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黄山书社2004年6月
55 国家、市场、社会和家庭交织影响下性别观念的回归 社会科学辑刊 2014年第5期 南大核心(CSSCI)
56 近十年来中国社会流动研究的新进展——社会流动视野下的“X二代现象”研究综述 学术论坛 2014年第4期 南大核心(CSSCI)
57 城市职业女性职位晋升影响因素分析 调研世界 2013年第9期 中文核心(PKU)
58 高层白领的社会压力及其影响因素 当代青年研究 2013年第6期
59 社会分层中的性别不平等——基于对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
60 我省青少年宫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资政 2013年第25期 专送省领导阅
61 我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资政 2013年第16期 专送省领导阅
62 国家和市场语境下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回潮 学术界 2013年第6期 南大核心(CSSCI)
63 农民变市民,应从社保突破 人民日报 2013年6月16日
64 安徽幸福指标的主观评价 载《幸福安徽研究》 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65 再生产抑或循环:女性的职业阶层不平等与社会流动研究 人口与发展 2012年第5期 南大核心(CSSCI)
66 女性的阶层沉浮与命运羁绊——性别视角下两性社会分层地位差异及地位获得研究 福建论坛 2012年第9期 南大核心(CSSCI)
67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等级分类现状与思考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 南大核心(CSSCI)
68 民生财政导向下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理论与改革 2012年第4期 北大核心(PKU)
69 去还是留:回乡农民工继续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代青年研究 2012年第1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AMI)
70 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安徽主数据报告 安徽省妇联新闻发布会2011年12月30日 安徽人口2012年第1期
71 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创新路径 载《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建设研究》 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72 当前家庭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学术界 2011年第9期 南大核心(CSSCI)
73 社会转型时期和谐家庭建设的政策路径 资政 2010年第28期 专送省领导阅
74 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推进我省养老事业社会化 资政 2010年第10期 专送省领导阅
1 军事社会学(主编) 内部讲义 2025年
2 国防教育学原理(主编) 内部讲义 2025年
3 向上的力量:农村青年流动的社会机制研究(专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5年4月
4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大学生返乡创业优秀案例 (编撰)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年5月
5 合肥国际化问题研究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国际化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第十章 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与国际接轨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8年11月
6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青少年成长报告 第六章 安徽农村青年婚恋文明调研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8年8月
7 社会流动视角下的“X二代”研究(独著)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6年2月
8 2016安徽基础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参与)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
9 家庭-学校-工厂:中国社会阶层再生产(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10 2015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参与)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5年3月
11 2014-2015-安徽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安徽社会建设蓝皮书(参与)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5年11月
12 中国百村调查·发现前庙(参与)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4年6月
13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参与)黄山书社 2013年4月
14 安徽妇女社会地位探析(执行主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3年10月
15 教育过程中的社会阶层再造(独著)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年10月
16 安徽省人口发展策论(参与)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2年10月
17 幸福安徽研究(参与)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年11月
18 当代农村社会建设研究(参与)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1年4月
19 安徽省青少年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执行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年11月
20 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参与)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6年1月
21 中国中部省会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合肥市社会阶层分析(参与)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4年7月
本人在科研过程中十分注重科研团队建设,组建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科研团队。本人任省级研究基地“江苏省新时代小推车精神体制军民融合研究中心”主任,任学院“军事社会学团队”带头人,完善国防教育学理论体系,聚焦国防动员、退役军人服务等研究:
1.团队成员申报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退役军人社会工作的历史、经验与模式研究”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团队成员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
2.团队成员咨询报告报送江苏省军民融合办被采纳;咨询报告“数字化建设背景下退役军人社会保障制度优化研究”报送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并被采纳;天津市****社会政策体系创新研究直接应用于天津市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团队成员共主持军民融合科技项目8项,7篇研究报告获得了相关部门的肯定并被采纳。
3.在与全国妇联、共青团江苏省委、共青团安徽省委、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等党政部门的课题合作中,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带领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主导了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报告初稿撰写等工作。在团队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调研和报告撰写经验,推动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高校服务于社会的职能。
4.在学生培养方面,本人以丰富的调研积累为基础,指导学生团队完成的“让农业插上青春的翅膀——大学生返乡成功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调查报告”参加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并获得一等奖,指导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项目“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现状、瓶颈及对策研究”获得国赛三等奖;此外,本人还指导本科生团队获得国家级科研训练项目2项,省级科研训练项目1项;本人担任本科生导师或指导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6项、本人指导的研究生获得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等8项。通过科研项目和调研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